土木工程署委託顧問公司做的龍尾人工泳灘環評報告補充資料 (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a Bathing Beach at Lung Mei, Tai Po”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Ecological Surveys)
2008年11月公開的補充報告中提及龍尾發現三種具重要保育價值(SPECIES OF CONSERVATION IMPORTANCE)的魚,
分別為雙斑舌鰕虎魚(Psammogobius biocellatus),
乳突鰕虎魚 (Favonigobius reichei),
及星點多紀魨(Takifugu niphobles)。
原因是這三種魚列入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保育名單中。
但是,顧問報告說:
““It should also be noted that the Two-spot Goby, Tropical Sand Goby, and
particularly the pelagic Grass Puffer, are highly mobile marine organisms
which can move freely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When disturbed, these
three mobile fish species are able to respond quickly by fleeing. Since similar
habitats are available all around Plover Cove and those species could readily
shift to such nearby habitats, they would remain largely unharmed even if the
habitat at Lung Mei is disturbed or lost.”(P.7)
又說: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mobile marine fauna can move freely in and out of a site and the record of presence of a marine specie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site is important for the species concerned, i.e. the species may not utilise the site as a feeding, spawning or nursery ground and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species is only passing through.”(Appendix B1)
稍有生態知識的人應該知道,除非經長期深入觀察及研究証明龍尾出現的活動性海洋生物(mobile marine fauna), 包括魚類、蝦、蟹、軟體動物等, 只是偶然的『過客』,
並不將龍尾作為慣常的覓食、交配、產卵、孕育下代、棲息之場地,
否則順口開河指這些出現在龍尾的海洋生物沒有依靠龍尾灘作上述活動, 只是毫不科學性的胡亂猜測。
顧問公司只是在龍尾做了兩次補充Survey,才紀錄得這些魚了,
明顯是沒有經過長期觀察而作的結論,即是一種不科學性的猜測。
反而,香港自然生態論壇在龍尾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的一年期間,超過30次生態調查及長期觀察中,
經常發現雙斑舌鰕虎魚和乳突鰕虎魚,包括成魚及幼魚,在龍尾灘潮間帶上出現,
顯示龍尾是這兩種具保育價值的魚的棲息及孕育場地。
特別是鰕虎科的魚,絕大部份是底棲性魚,
比起水體中、表層活動的魚,游泳能力較弱,大部份時間需依靠底層的砂石礫、礁石掩護藏身,
所以活動範圍亦較中表層魚類為小。
而很多鰕虎魚,地盤性亦很強,很少群集一起。
而一但健立了自己的地盤,便會奮力維護家園,驅趕同類競爭者。
所以大部份鰕虎魚,包括雙斑舌鰕虎魚和乳突鰕虎魚,比起大部份其他魚,都有駐守地盤的習性。
說牠們是“highly mobile marine organisms”,
只是相對於其他生物,如海葵、海星等無脊椎動物而言,
如果令人以為牠們是一種高度遷移動性的魚,是一種誤導大眾的說法。
至於於“When disturbed, these three mobile fish species are able to respond quickly by fleeing.”
更是『阿媽係女人』的說法。
試問有那種會走動的野生動物,遇有生命危險,不逃命?
人類遇有大地震水災,都會離開逃命。
不過真的也有例外!
鰕虎魚是為是底棲性魚,習慣了躲進沙礫、礁石隙中藏身避險,
但當棲地被人整幅刮起,再填沙為人工泳灘的時候,
棲地中所有沙礫、礁石都只會變成藏身其中的所有生物的墳墓。
就像大地震時,受困瓦礫中的遇難者一樣,難逃災劫。
報告中『三種魚都會快速逃命的說法』說法,只是逃離即時危險,
鰕虎魚更是會找最近的藏身點,可能只是逃至幾米外的砂石藏身。
並不等於牠們懂得棲地將被毀滅,會自動遷移他處。
這是經長期實地觀察所得的結論。
所以,如果顧問公司的專家不是不了解鰕虎魚的習性,便是另一誤導大眾的說法。
可能顧問公司的專家都覺得以上說法理虧,
於是又補充說:“ A qualified fish specialist will inspect the areas beforehand to avoid trapping any Two-spot Goby (雙斑舌鰕虎魚)and Tropical Sand Goby(乳突鰕虎魚) inside the enclosed area…”
不過這說法更荒謬:
第一:
鰕虎魚的隱藏功夫,是為了保命,所以一般隱藏得很高明,
除了藏身砂低之下,甚至會鑽進深入礁石中的小隙之中,甚難被發現。
第二:
就算部份魚被『抓』了出來,那又如何處置?
把牠們『移送』至另一泥灘?
單以雙斑舌鰕虎魚而言,並非任何泥灘都適合其生存,
首先牠們是amphidromous(非產卵性溯降河)鰕虎,生長於河口鹹淡水帶,
偶然地深入淡水溪流的下面範圍(1),所以棲地需要位於河口附近。
第三:
就算找到了一片地理適合位置,那裡的生態,包括掠食者及獵物的食物鏈的複雜關係,
又未必可令其持續繁衍。
再者,就算是地理環境、生態環境都適合了,大自然的物競天爭機制下,
那裡很可能已有同類族群棲身,會造成同類競爭,最終物種數目仍然會減少。
而最重要是,整體的棲地,事實上是減少了,香港又少了適合這一群生物,
包括了其他大眾關心的海星群、及其他罕有的魚及無脊椎動物生存的地方。
龍尾灘上的潮池,一條雙斑舌鰕虎魚正在展示牠的體色,保衛牠們千萬年來居住的家園。
牠們列入IUCN保育名單中,在香港也列為『少見』(uncommon)(2)
但是顧問公司報告中卻說『根據最近資料』而沒有任何實質根據之下,
將牠說成『常見』(common),令人疑惑。
雙斑舌鰕虎魚是底棲魚類,平時都是平靜的躺在領域範圍的砂礫上,
基本上,不是很活躍的『高移動性海洋生物』。
面對我這個近距離干擾(只有幾吋的拍攝),牠也沒有如報告所說:”respond quickly by fleeing”。
面對破壞力比四川八級大地震還大的人工泳灘工程,牠們的棲地將被徹底破壞。
而牠們,一向以為可以依靠藏身避險的砂礫、礁石,將成為牠們的集體墳墓。
乳突鰕虎魚這列於IUCN保育名單中的魚,也是龍尾的原居民。
潛藏砂礫和身上保護色是牠們求生避險的方式。
同樣地面對近距離拍攝,牠也沒有如報告所說:”respond quickly by fleeing”。
晚上,在牠睡眠時,更可以拍攝到較清楚照片。
清醒時,就算牠們會逃離人類的干擾,也只會逃到幾米外暫避。
但若是整個棲地被毀時,這些底棲性魚類還是難逃一劫。
龍尾灘上很多大量如足、籃球般大的礁石散佈各處,
是龍尾其中一個地理特徵。
這些礁石為魚蝦蟹等不同生物提供了安居之所。
這是一舊典型看似沒有任何生物棲身的石頭。
單是對這石頭在經過近廿分觀察,才發現有一群魚藏身其石隙中。
包括這條可愛的斑頭肩鰓鳚(Omobranchus fasciolatoceps)。
這些同是底棲性的魚。就算潮退時,牠們也會躲在離水的石頭深隙中,難以被人察覺。
如果單靠一位『魚類專家』,去人手檢視龍尾灘上成千上萬的大小石頭,
再找出藏身其中的魚,並即時檢視是否有保留價值,再找適合地點安置,
但最終,也不能保証其可在其他地方持續繁衍,
這是多麼荒謬的一個構想。
(1) Fishbase
(2) AFCD Hong Kong Biodiversity Database
[
本帖最後由 SimFish 於 2008-11-10 01:32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