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海馬常見度等同泥鯭或紅友?
因漁護署不斷發放過期資料及誤導性數據, 刻意眨低管海馬在香港的稀有性,
令不少市民還搞不清楚管海馬的真實情況,所有要再撰文澄清有關事實。
以下是關於管海馬的資料:
1) 易危不等於瀕危?
守護龍尾大聯盟新聞稿己清楚說明管海馬在IUCN redlist是易危物種及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 /CITES II
因為一般人都不會清楚IUCN中易危、瀕危、極危的分別
所以一般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 I II III)的物種都會統稱為瀕危, 正如漁護署自己也說管海馬是瀕危一樣。
全球32,000種魚暫時只有8種列入CITES II, 可想而知列入CITES的是經過非常嚴謹的決定。
(其他很多應是瀕危的魚類是因為數據不足、狀況不明及政治經濟等因素而未被列入)
海馬和鯨鯊、姥鯊、大白鯊等魚類,同是 IUCN易危級別及CITES II,國際都認同是瀕色物種Endangered species。
2) 甚麼是『中度常見』(moderately abundant)?
漁護署最初引述Sadovy & Cornish 2000年出版Reef Fishes of HK, 原作者Sadovy 已作出澄清, 那是過期資料,
而且書中說的『中度常見』,是指在該物種的『偏好棲地』(Prefered habitat)而論, 並非指全港性水域而論。
即是在管海馬的偏好棲地, 如果4年裡的調查, 紀錄次數是介乎common及rare之間, 便定為 moderately abundant。
Common的定義是在該物種的偏好棲地經常見到, rare定義是在該物種的偏好棲地, 4年中,紀錄少過5次。
見PAGE 24 OF Reef Fishes of HK及附上新聞。
換言之, Reef Fishes of HK書中說管海馬是在其『偏好棲地』屬『中度常見』,並非指管海馬在『本港水域』是『中度常見』。
所以Sadovy也清楚表明,要決定管海馬在香港的情況, 需要再做更新的普查。
而香港最近期關於海馬的普查便是海洋公園贊助的首個全港海馬普查, 2009-2010年在10個觀察點共錄得5隻海馬,
而且是兩種包括管海馬及三斑海馬, 即是管海馬數字更少於5隻。
平均每個觀察點,只得0.2隻的數據紀錄。
海馬普查因為是針對海馬而做,所以會較有參考價值。
至於漁護署因為Sadovy的澄清,因而再引述香港珊瑚普查資料, 12年(2001-2012年)共錄得103『隻』管海馬,而強行將之說成『常見』更是毫不科學及極為誤導。
之前己解釋過103只是紀錄是次數, 不是真正的『隻數』,即是平均每年只錄得8.5次。不能排除當中有同一隻海馬在不同年份/時間被紀錄了多次。
而以2012年33個check sites計算,每個site只得出0.25次的數據。
從任何角度, 無論是海馬普查還是珊瑚普查的數據, 如根據Sadovy書中的定義, 都可說管海馬在香港是『極為罕見』。
當然, 無論Sadovy的reef fishes調查、全港海馬普查、還是珊瑚普查,都有不同目的、方法及年期, 而且當中很多詳細數據沒有公開, 不可混為一談。
但從已公開的資料顯示,香港的管海馬絕對不能以『中度常見』或『常見』稱之。
香港『中度常見』的有街市魚紅友, 『常見』的有泥鯭, 難道漁護署真的認為管海馬的情況有如紅友及泥鯭嗎?
[ 本帖最後由 SimFish 於 2012-11-11 18:37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