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14/7/2015
【本報訊】香港郊野一直是逾百種爬蟲及兩棲動物的天堂。25歲的蘇樂軒(Ray)六年來走遍香港的山澗田野,用相機與其中80多種動物打過招呼,黑夜裏,大頭蛙曾在他臉前鯨吞蚊蠅。今年書展,他應香港自然探索學會邀請出版《香港兩棲爬行類眾生相》,將歷來實地拍得的照片及資料整合成書,將這個本土爬蟲樂園呈現讀者眼前。
夜探郊外錄逾80品種
蘇樂軒是活脫脫的爬蟲迷。大學修讀堪稱冷門的生態學,自嘲最「沒錢途」。畢業後,他任職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的生物多樣性調查經理,日常工作也是走遍野外記錄各種生物,寓工作於娛樂。
與青蛙、烏龜及蜥蜴等爬蟲及兩棲動物結緣,緣於6年前。剛升讀大學的蘇樂軒,最初迷上觀鳥,白天時拿着望遠鏡離遠觀看。其後首次與兩棲爬蟲接觸,卻是一個更歷奇的體驗,「兩棲、爬蟲類大部份都要天黑先出沒,只要你搵到佢哋,就可以好近距離觀察」。在獅子山郊野公園拍攝期間,蘇眼前的大頭蛙無視電筒照射,一口便將飛近的蚊蠅吞掉,看得蘇嘖嘖稱奇,「咁嘅騷擾(電筒光)下都照捕食,好少見」。
6年來,蘇平均每周出動一次,簡單帶着電筒及數碼相機,夜探港九新界的郊野,為途中找到的動物拍照及作GPS地點記錄。現時香港錄得有80種爬蟲類及23種兩棲類動物,蘇已找到其中逾80種。
「漁護署其實一直都有做呢啲工作,但好多(動物)資料唔公開,可能怕之後發展會麻煩」。蘇樂軒補充,即使是公開的資料,很多也不是高清照片,而且不是在現場拍攝,「好多都係喺玻璃箱影嘅相,反映唔到動物生活嘅現場環境」。
蘇指,今年書展推出的新書,主要以較簡單易明的方法撰寫,整整用了一年時間才寫成。「唔會太學術性,主要係6年嚟收集嘅相同資料,加埋我一啲比較簡單嘅描述,算係近年第一本介紹本地兩棲爬蟲品種嘅書,希望香港人多啲了解,少啲誤解」。未來他會舉辦夜行導賞團,帶市民到郊野觀賞兩棲爬蟲,「我哋可以直接去大自然睇佢哋,而唔係當佢哋係寵物困喺屋企個籠度」。
瀕臨消失品種
短腳角蟾
暫時為香港獨有的兩棲類品種,被列為瀕危物種
棘胸蛙
全港最大青蛙,可長達15厘米,被列為易危物種
金錢龜
在香港及華南生活,因偷獵幾近絕種,被列為極危物種
草游蛇
在馬屎埔等低地的田間生活,因東北發展面臨滅絕
資料來源:蘇樂軒
■記者梁御和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714/19218894
嘆中國人迷信 累金錢龜消失
【本報訊】6年來的夜行探索,蘇樂軒成功找到不少香港獨有的兩棲及爬蟲品種,不少已被列為瀕危物種,例如全球只得香港獨有的短腳角蟾等。蘇最遺憾的,是原本在本港及華南地區生活的金錢龜因濫捕幾近消失,6年來未嘗一見;另一種香港只剩少量、活在馬屎埔田野的草游蛇,也因新界東北發展,未來將消失在推土機下。
水巨蜥在港滅絕
帶記者走訪山澗期間,不難在岩石縫中發現鐵網,「多數係用嚟捉金錢龜嘅鐵籠,各區山澗邊都成日搵到」。蘇指,中國人迷信金錢龜板能醫百病,甚至當成收藏品炒賣,十多年來的濫捕下,香港郊野已一龜難尋。
因應城市發展,多年來不少兩棲及爬蟲品種已陸續在港消失,如長近兩米的水巨蜥早已在港滅絕;另一種尖舌浮蛙,也因東涌新市鎮發展,自1995年後絕迹香港。蘇估計生活在馬屎埔的草游蛇,以及在低地、邊境濕地生活的台北蛙、長趾蛙及水魚等,未來也會因邊境開發而隨時滅絕。
■記者梁御和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714/192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