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發現周兄大駕光臨,失敬!失敬!
看了周兄的說法,獲益良多。
小小沒有資格和能力與周兄討論甲蟲分類學問題,只是想討教一下。
為什麽高階分類應該還是要以幼生期的形態為依據?
傳統的進化學說認為幼體的形態比較穩定,往往更能反映物種的進化歷程和分類位置,即使高度進化的物種,還會在其幼體中留有進化的痕跡;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人的胚胎最初像魚、之後像兩棲類的蝌蚪,慢慢才變成人的模樣,如果有另一種動物同樣有這樣的胚胎形態發展,縱使成體外貌與人很不相像,也可能在分類上與人類較接近,例如鯨魚,雖然成體外表很像魚,但分類上與魚類相差千里。(如果無記錯,當年林奈的自然系統第十版將鯨魚歸入魚類)
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上述的傳統思想並不太可靠,因為進化過程原來比過往想像的複雜得多,往往並非線性和單向進化,非同源平行進化、趨同或反向進化的例子比比皆是。
昆蟲的系統發育和高級分類是極其複雜的學問,多年來,進化系統學派(Evolutionary systematics)、表型學派 (Phenetics)和支序系統學派(Cladistics)爭論不斷,直至近年份子生物學高速發展,才為昆蟲分類研究帶來新活力,而且改寫了不少傳統分類上的見解。周兄有沒有一些關於天牛分類的DNA分析研究資料,可供參考?
說回天牛幼蟲,周兄指出的是天牛幼蟲皆營鑽蛀習性和足部退化,這兩項真的足夠把天牛劃分成一個獨立總科嗎?其實部份距甲科(Megalopodidae)幼蟲也營鑽蛀,且無胸足,難道又要成為另一個總科?
至於天牛成蟲,與其他葉甲總科成員的成蟲有什麽顯著分野?到了要去尋找 missing link 的程度嗎?論成蟲分野,鐵甲科 (Hispidae)的不是更大嗎?鐵甲科的分類地位也要提升嗎?
小小膚淺,在這個分類問題上沒有自已的判斷,才會提出這些問題,藉此向周兄再多討一些知識,請不要見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