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對植物特性唔認識, 此事真相係點, 雖然好關注, 但係在認知不足情況下, 應該係唔適宜出聲。
不過看了大家的說法, 雙方都有理據, 就好像看一個神秘殺人事件咁, 引起了討論的興趣, 所以又想參與一份。
查閱過相關資料後, 以下是小弟一點看法, 純為討論, 不作任何結論,。
如有講錯, 多多包涵
沙螺洞大片植物神秘死亡事件,
現在有兩種說法:
1) 霜凍而死, 即自然死亡。
2) 有人用打草水殺死, 即人為破壞。如屬實, 確是一宗重大的生態慘案。
因兩者死亡表徵相似, 要查究死因, 首先最重要係確定死亡日期。
然後嘗試採用排除法得出推論。
假設1 :霜凍而死, 即自然死亡
樓主拍攝的照片日期(Date Time Original = 2009-01-20 09:56:00),
最近天文台發出霜凍警告日期應該是 12日下午4時30分,
再返查天文台資料, 13日其後日子逐步和暖,
即是最有機會被凍死的日期是1月13日清晨時份。
當天天氣資料
最 低 草 溫 攝 氏 : 6.9 度
相 對 濕 度 :26 - 46 %
大埔最低氣溫 7.2 度
http://www.hko.gov.hk/cgi-bin/hk ... se&B1=%BDT+%A9w
而這個數據亦很接近發出霜凍警告的數據。
而沙螺洞位於山上空曠部份的地方, 在晴朗無風的夜晚, 加上在清晨幅射冷卻及乾燥天氣,
是有可能出現不結霜的『黑霜』現象, 而令空曠部份的植物凍死。
換言之, 假使是植物被凍死, 最大可能的日期便是1月13日的清晨時份。
所以, 如果有人在1月13日至1月20日期間,
見到或是拍攝到沙螺洞同一地點的植物, 還沒有死亡,
那便可以排除霜凍死亡的可能性了。
相反, 如果有人在1月13日(或14日, 假設植物次日才完全死亡)之後,
拍攝到植物已經死亡的話, 霜凍死亡可能性還是成立。
至於如果是霜凍死亡, 為何當中少部份植物沒有死亡的問題,
可能涉及很技術性或學術性的原因, 例如是否位於空曠地點,
位於樹冠下或接近山坡的植物是否有較好的保護等, 那便要更深入研究,
農民對抗霜凍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將農作物以大膠布覆蓋,
以保持日照時植物周邊的水份較不易被蒸發。
假設2: 有人用打草水殺死, 即人為破壞。
那噴灑打草水或稱殺草劑的人為破壞的假設又如何呢?
這個便很簡單了, 只要化驗一下死亡植物中有沒有殺草劑成份便可以得出結果。
因為殺草劑在短日子內是會殘留在植物體內。反而在土壤中的殘餘可能在3-5日內會消失。
不過未有結果之前, 純為了討論, 我們不妨又假設死因是殺草劑的人為破壞,
那死亡日期又如何推算出來呢?
那只能是在死者在『生前』最後被人見到, 暫時是1月8日 之後(post#19slowerd的照片), 至屍體被最早發現之日, 即1月20日之前。
因沙螺洞是熱門郊遊地方, 如而死亡早在1月8日發生,應更早有人發現, 所以有理由相信死亡日期是較接近1月20日的日子。
人為殺害的話, 那便要找出動機了。
附近早已是荒棄田野, 可以排除是農民為耕作所為。
惡作劇成份也極低, 因涉及買除草劑成本及付出時間體力,
加上有被檢控的極大風險, 所得利益(即惡作劇所得犯罪快感)不成比例。
而最大可能是有預謀、有商業利益關係的行動。
因此破壞一個高生態地方而減除發展阻力便成為最大嫌疑動機了。
但是要破壞一個高生態地方, 噴灑除草劑是否最有效方法?
按估計, 如此大面積的噴灑行動, 極可能需要多於一人操作,
而且要在入黑後進行, 而行動所需時間可能需要一小時。
如多人參與, 可縮短至10分鐘吧, (純粹靠估), 但要用上多個噴灑器。
而且勞師動眾, 被發現機會又增大。
還有, 如果用除草劑是很大機會被化驗出來,
行兇的手法及動機便很容易被推想出來, 風險仍是較大。
那何不用最簡單的方法: 直接留下火種燒死植物呢?
而且趁近日的附近山火頻繁, 沙螺洞發生山火的也較難令人疑了。
只要找人假扮郊遊人士, 在沒人注意下, 留下多個燒點中的煙頭,
或是直接了當起個乾柴堆點火, 變成大火過後便很難找到証據了。(註:縱火是嚴重刑事)
不用購買除草劑、噴灑桶及可以在短時間內, 甚至一個人已可以完成行動。
發現的風險比噴灑除草劑低, 行動亦較方便。
當然以上這只是較合理的想法, 犯罪者的行為及心理有時難以捉摸。
可能行兇者覺得除草劑可控制破壞範圍, 縱火較難控制。
所以在沒有化驗結果之前, 人為破壞的可能性還是成立。
部份參考資料:
=========================================================
霜凍(Frost)
溫度低於的地面和物體表面上有水汽凝結成白色結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沒結霜稱黑霜對農作物都有凍害,稱霜凍。
作物內部都是由許許多多的細胞組成的,作物內部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水分,當溫度降到攝氏零度以下時就開始結冰,從物理學中得知,物體結冰時,體積要膨脹。因此當細胞之間 的冰粒增大時,細胞就會受到壓縮,細胞內部的水分被迫向外滲透出來,細胞失掉過多的水分,它內部原來的膠狀物就逐漸凝固起來,特別是在嚴寒霜凍以後,氣溫又突然回升,則作物滲出來的水分很快變成水汽散失掉,細胞失去的水分沒法復原,作物便會死去。
http://baike.baidu.com/view/42761.htm
『4.霜凍警告生效時
以往,香港天文台會於預測市區最低氣溫為7度或以下時,同時發出霜凍警告,表示新界地區或高地可能受到霜凍現象的威脅,近年,香港天文台改變作風,預測在容易出現輻射冷卻的晚上,且新界氣溫有可能低於攝氏5度時,考慮發出霜凍警告,過去兩天均是這個例子,而結果是1月1日沒有出現霜凍現象,而1月2日則有霜凍的報告,出現機會率一般
5.留意草溫
在香港天文台的網頁中,個別地區提供了草溫攝氏的資訊,在日落後,草溫攝氏會率先下降,並比氣象站的氣溫下跌速度快很多,在晚上11時後,草溫便差不多下跌至明日晨曦前的水平,用此個數字去作出估計明早的氣溫有很大的幫助,如草溫下跌至攝氏4度或以下,出現霜凍的機會有百份之八十以上』
http://typhoon-blogger.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html
『天 文 台 發 出 霜 凍 警 告
2009-01-12 HKT 16:32
天 文 台 下 午 4 時 31 分 發 出 霜 凍 警 告 , 提 醒 農 友 及 有 關 人 士 , 晚 間 高 地 及 新 界 北 部 地 區 可 能 有 地 面 霜 。 』
http://www.rthk.org.hk/rthk/news ... 90112_55_551785.htm
殺草劑與生態環境之關係,以殺草劑在植物體中之吸收與代謝;殺草劑施用後在土壤環境中移動至河川等水體中之動態行為;殺草劑在水生生物體內之累積與釋放;以及殺草劑在農業模擬生態系中之傳送等四方面來探討。殺草劑在環境中之命運包括被土壤吸附、隨進入土壤之水移動、進行光化學分解、揮發至大氣中、被動植物吸收代謝及土壤微生物之代謝分解等。其進入生物體內之量受該環境中濃度之影響,在一定環境濃度下各生物均在短期間內在體內累積達到最高濃度,即使被持續保持在該環境中亦不致再提高其體內濃度,除非提高環境中殺草劑之濃度。在植物體內因僅有代謝作用,故殺草劑在植物體內之殘留較不易消失,動物由於兼有排泄與代謝之作用,而能很快的清除體內殺草劑。例如水生動物對於水中農藥之累積在3~5天內達最高濃度,將其移至清水,則體內濃度迅速減少,許多在3~5天內就沒有可檢出之殘留量,因動物有排泄作用,但在植物體內則只能代謝或移至老葉。在水中與在土壤中之微生物均可分解代謝環境中之殺草劑。但微生物的作用係進行礦化作用(mineralization)或併代謝作用(co-metabolism),對生態環境有影響,前者分解成無毒之二氧化碳,而後者則在體內代謝後成為未知毒性的有機產物。在體內累積及清除之快慢受生物體內脂肪含量之多少影響很大,由於食物鏈及生物濃縮之關係,脂溶性化合物之生物濃縮係數(bioconcentration factor, BCF)很大。
關鍵詞:環境因子、生態系、礦化作用、併代謝作用。
http://140.127.10.25/weed/Bulletin/2126.htm
[
本帖最後由 SimFish 於 2009-1-22 02:19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