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珊瑚生長健康
(明報)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18:05
「香港珊瑚礁普查2010」的結果顯示,整體珊瑚生長健康穩定,生物品種亦相當豐富。
漁護署 及珊瑚礁普查基金自2000年起合作統籌每年一度的珊瑚礁普查。今年參加的義工數目再創新高,共有528名義工組成44隊潛水隊參與普查活動。他們來自不同界別,包括教育機構、環保團體、商業機構、政府部門及潛水組織。
海岸公園委員會主席林群聲教授今日在頒獎禮上向各普查隊伍致送紀念品,表揚他們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在義工的鼎力支持下,珊瑚礁普查2010才得以順利完成。
為期3個月的珊瑚礁普查於6月3日展開,在全港33個重要的珊瑚地點進行。普查範圍廣闊,涵蓋香港東部水域的珊瑚地點,由北面的東平洲一直伸展至南面的果洲群島,當中包括海下灣、印洲塘及東平洲三個海岸公園。
發言人表示,今年普查結果相當理想,整體珊瑚生長健康穩定,而且大部分地點錄得頗高的指標品種數目。在33個普查地點所錄得的珊瑚覆蓋範圍各有不同,由30%至78.1%不等。其中21個錄得較高的珊瑚覆蓋率,包括海岸公園內的普查地點(海下灣、印洲塘及東平洲海岸公園),其珊瑚覆蓋範圍超過50%。在所有普查地點中,海下灣海岸公園內的公眾碼頭、珊瑚灘和橋咀北錄得最高珊瑚覆蓋範圍(73%至78.1%)。
大部分普查地點所錄得的生物品種數目亦很多。在20個指定指標品種當中,這次普查共錄得19種,與去年錄得的數目相同。最常見的生物包括海豬魚、石斑、蝴蝶魚、海膽、海參及寶貝螺。
普查透過「珊瑚檢視」評估了11個地點的珊瑚,平均指數為4.54(指數範圍介乎3.71至5.69之間),結果與去年(4.31)相若,遠超一般平均值(3),顯示珊瑚健康狀況良好及持續穩定。
調查發現只有個別地點錄得珊瑚受損或白化現象,但情況僅屬輕微及局限於個別地方。
(即時新聞)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204/4/llf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