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以下本是計劃出版的書的其中一節,不過大家事忙,也就不了了之,現貼出讓大家清楚當年建機場發生何事:
前香港大學教授莫雅頓早在一九七九年提出在香港成立海洋保護區 ,但郊野公園管理局在十年後的一九八九年才通過設立海岸公園的構思,到一九九一年才建議在七個地點成立海岸公園;這些地點包括印洲塘、鶴咀、海下灣、牛尾洲、南丫島南部、大嶼山西南部和東平洲。《海岸公園條例》要再等到一九九五年才獲通過,郊野公園管理局也在同年改名為「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管理局」;首批海岸公園則要到九六年才正式成立。海岸公園由構思到落實,前後經歷了七年時間。
香港目前有四個海岸公園, 面積約為2 410 公頃, 佔全港水域約2%,分別為於九六年六月二十五日獲准成立的海下灣海岸公園和印洲塘海岸公園、同年十月二十九日成立的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東平洲海岸公園則要等到零一年七月十日才成立;據《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規例》成立的保護區只有鶴咀一個,在九六年六月二十五日成立。
政府成立海岸公園及保護區的目的,據規劃環境地政科九四年提交立法會的文件指出,是「作為存護、教育及康樂用途。海岸公園是指劃作自然存護、教育及康樂用途的海域,面積頗大;而海岸保護區的面積則相對較小,由於具極高的存護價值,因此主要劃作自然存護及科學研究,包括海洋生物研究。」不過當時的漁農處處長李熙瑜在九三年十月提交立法會的文件內也明言,在發展海岸公園時除「必須重視生物保護」也要「配合經濟及社會需要。」
要說明保育和經濟發展千絲萬縷的關係,最好的例子,是沙洲龍鼓洲海岸公園的成立和建議中的索罟群島海岸公園和中電建議在大鴉洲設立液化天然氣站事件。
沙洲和龍鼓洲海岸公園並非九一年建議的七個地點之一。政府急於在九六年劃定該處為海岸公園,和當時在大嶼山北部進行新機場等多項大型建設,破壞中華白海豚的生境有關。在九六年上半年,本港共發現有十條中華白海豚擱淺,漁護署對當中九條進行檢驗,確定其中一條的死因被漁網捕捉而溺斃;其餘八條屍體,漁護署則辯稱因為屍身嚴重腐爛而無法確定死因,政府因而指出沒有證據顯示,海豚的死亡率與基礎建設的發展有關。
不過,為了應付社會上的批評,漁護署在九六年中聘請顧問,研究中華白海豚在港的生態、數目和分布情況進行,報告在九八年完成,漁護署根據報告,在二千年發表香港中華白海豚護理計劃,除了加強巡邏監察和教育等常套手段,還會在沙洲和龍鼓洲海岸公園的北部設立摻繒禁制區和敷設人工漁礁。
雖然政府意圖把沙洲和龍鼓洲打造成中華白海豚樂園,但在成為海岸公園前,作為新機場核心計劃的飛機燃料接收設施已經在九五年年中開始興建,並在九七年年底落成。政府一直強調設施本身不是燃料庫,沙洲上沒有燃料儲存缸,也沒有興建任何與燃料有關的設施,只是建造在樁柱上的離岸船隻停泊設施。沙洲的設施原先計劃只用三年 ,預計零零年停用,惟因未找到適合興建永久設施的地點,拖至零二年八月才發出在屯門38區建造永久的接收站的環境許可證。附近的紹榮鋼鐵申請司法覆核,高等法院判紹榮敗訴,但終審庭在零六年七月十七日推翻高院的裁決,指一切可估計及不可估計的風險皆必須在評估中顧及。項目到零七年才重新通過環評,在屯門的設施建成後,沙洲的設施將會改為緊急後備之用。
在沙洲建造接收設施時,承建商採用了新式的「氣泡屏幕」(或稱「氣泡水簾」),以減輕水下撞擊式打樁所引致的噪音,但漁護署二千年的報告承認,仍然有證據顯示海豚在打樁期間受到滋擾和受驚嚇和曾在興建飛機燃料接收設施期間暫時遷離鄰近區域。
沙洲的飛機燃料接收設施,成為中電用作支持在大鴉洲興建液化天然氣站的理據。中電認為,沙洲的飛機燃料接收設施,證明工業設施可以和保育區在同一地帶共存。
包括大鴉洲在內的索罟群島一帶的水域,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價值,是本港境內中華白海豚與江豚共存的水域。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早於零二年五月三日建議在西南大嶼山和索罟群島成立海岸公園,漁護署也指出,把這兩個地方劃定為海岸公園,有助保護這兩種稀有動物和其他在該水域生長的海洋生物。不過,這海岸公園到一零年仍然未能成立。
零六年九月,中電宣布在大鴉洲興建液化天然氣站。中電表示,如果不興建氣站,中電的天然氣供應便會在本世紀一十年代初期耗盡。計劃公布後引起本港眾多環保團體反對,但有關工程的環評報告還是在零七年四月獲批准。
當眾人以為香港另一個生態熱點將失守之際,特區政府在零七年十一月向內地提出向香港供應天然氣的要求,更和國家能源局在零八年八月二十八日簽署供氣備忘錄。署理環境局常任秘書長鄧忍光在八月三十日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指出,香港沒有迫切需要在境內興建天然氣站,更為大鴉洲的天然氣站計劃敲起喪鐘。中電最終在九月宣布放棄大鴉洲計劃。
雖然沙洲和龍鼓洲成為海岸公園,大鴉洲也得保,但可以在事件中看到,即使在高生態價值的地方,政府也不是以保育先行,而是如前文所述「配合經濟及社會需要」或近年常掛在口邊的「平衡發展和保育」。如果不是在沙洲建飛機燃料接收設施,該處決不會搶先其他建議地點成為海岸公園。大鴉洲事件中,可以看到政府自塱原事件後已不願以環評機制阻止發展,而是透過其他手段達成目的。
大鴉洲至今未受保讓,另一海岸公園候選地點南丫島南部在零一年初也傳出在附近的西澳發展遊艇會、酒店及住宅項目,更獲得旅遊發展局的支持,港燈也計劃在東南面建風力發電場。南丫島南部的命運如何仍然是未知之數。
漁護署轄地雖多,但只是政府的一個小部門,對基建計劃只能跟政府的大方向,可以理解,但對現有海岸公園也保護不力,則說不過去。例如零七年中,海下灣的長刺海膽及果核螺增加了數十倍,以至珊瑚被吞食和倒塌。漁護署決定在零七年五月一日至零八年四月三十日全面關閉海下灣海岸公園珊瑚灘。
世界基金會香港分會自九七年起,在海下灣海岸公園及東坪洲海岸公園範圍內進行了六次珊瑚魚研究。結果發現到零六為止,區內的珊瑚魚種類、數量仍然偏低,與公園成立前沒有明顯分別。傳媒向漁護署查詢時,發言人表示,現時本港珊瑚魚共有七十三種,數量一直穩定,並無減少趨勢。政府和基金會所說的其實是同一個事實:從政府的角度,沒有改變已經保護了,從環保團體的角度,自然希望生態環境得以改善,而非裹足不前。
毫無疑問,香港的漁獲正日漸萎縮,捕撈率只得七十年代的四分之一 ,立法會議員黃容根也承認香港近岸的漁資源枯竭 。漁護署雖然推行了人工魚礁試驗計劃,但香港大學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部教授薛綺雯認為這只是浪費金錢,漁業資源枯竭主因是管理不善,政府沒有做好護理本港自然環境及維護生態系統的使命。
近年不少傳媒報道所謂的「生態旅遊團」其實就是「破壞生態旅遊團」。事實是漁護署有法不執。在海岸公園舉辦商業活動必須事先申請許可證,因此參觀海岸公園的商業導賞團也必須申請許可證,但漁護署承認他們根本不會檢查導賞團的許可證,因為團員不會在公園內有金錢交易,漁護署很難證明那些團是商業活動。